食物中毒后可通过催吐导泻、补充液体、药物治疗等方法快速恢复。催吐导泻能排出毒物,补充液体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,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、对抗毒素。
1. 催吐导泻:如果进食时间在1至2小时内,可使用催吐方法。取食盐20克,加开水200毫升,冷却后一次喝下。如果不吐,可多喝几次,迅速促进呕吐。也可用鲜生姜100克,捣碎取汁用200毫升温水冲服。若是吃了变质的荤食,则可服用十滴水来促使迅速呕吐。有的患者还可用筷子、手指或鹅毛等刺激咽喉,引发呕吐。若进食时间已超过2至3小时,且精神较好,则可服用些泻药,促使中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。一般用大黄30克,一次煎服,老年患者可选用元明粉20克,用开水冲服,即可缓泻。对老年体质较好者,也可采用番泻叶15克,一次煎服,或用开水冲服,也能达到导泻的目的。
2. 补充液体:由于上吐下泻会导致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,因此需要及时补充。可多喝淡盐水、糖盐水、米汤等。淡盐水能补充钠,糖盐水可同时补充能量和水分,米汤则易于消化吸收,还能保护胃肠黏膜。如果脱水症状较为严重,如出现皮肤干燥、眼窝凹陷、尿量减少等,应及时就医,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。
3. 药物治疗:针对不同的症状可使用相应的药物。如腹痛严重者,可服用颠茄片、山莨菪碱等药物来缓解胃肠道痉挛。腹泻症状明显时,可使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,它能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病菌,保护肠道黏膜。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,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,如诺氟沙星、左氧氟沙星、阿莫西林等,但需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,避免滥用。此外,还可服用一些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,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、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,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,改善消化功能。
4. 饮食调整:在食物中毒恢复期间,饮食要清淡易消化。初期可选择流食或半流食,如小米粥、软面条、鸡蛋羹等,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、生冷、刺激性食物,以免加重胃肠负担。随着病情的好转,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,但仍要注意饮食卫生,避免再次食用不洁食物。
5. 休息与观察:保证充足的休息,有利于身体恢复。同时,要密切观察自身症状的变化,如体温、呕吐、腹泻等情况。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加重,如高热、剧烈呕吐、大量腹泻、脱水、意识模糊等,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,以免延误病情。
食物中毒后采用催吐导泻、补充液体、药物治疗等方法,并结合饮食调整和休息观察,有助于快速恢复。但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改善,一定要及时就医,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