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痛是常见症状,引发原因多样,如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、胃炎、胃食管反流病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。了解这些病因及对应治疗药物,对胃痛患者很重要。
1. 胃溃疡: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形成溃疡。主要症状有慢性、周期性、节律性上腹痛,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出现。治疗药物有雷尼替丁、法莫替丁、铝碳酸镁咀嚼片等,这些药物可抑制胃酸分泌或保护胃黏膜。
2. 十二指肠溃疡:主要是胃酸分泌过多和十二指肠黏膜防御功能减弱所致。疼痛特点为空腹疼,进食后缓解。常用治疗药物有西咪替丁、枸橼酸铋钾、胶体果胶铋胶囊等,能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,促进溃疡愈合。
3. 胃炎: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,可分为急性和慢性。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、疼痛、腹胀、恶心、呕吐等。治疗药物有阿莫西林、克拉霉素、甲硝唑等抗生素,以及多潘立酮片、莫沙必利片等促胃肠动力药。
4. 胃食管反流病: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并发症。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。治疗药物有雷贝拉唑钠肠溶片、兰索拉唑肠溶片、泮托拉唑钠肠溶片等,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,减轻反流症状。
5. 幽门螺杆菌感染: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,与多种胃部疾病发生相关。感染后可能无明显症状,也可能出现胃痛、胃胀、恶心、呕吐等。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、铋剂和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方法,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肠溶胶囊、阿莫西林胶囊、克拉霉素片等。
胃痛病因复杂,不同病因治疗方法和药物不同。胃痛患者应及时就医,明确病因,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。同时,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,对缓解胃痛、促进胃部健康也非常重要。

